從便便可以看出身體健康情況?

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發佈的統計數字,近年在各類型癌症中,大腸癌已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,平均每天有接近15人確診患上大腸癌,而大腸息肉是常見成因之一。
什麼是大腸瘜肉?大腸瘜肉即大腸壁內黏膜組織異常增生,並非所有的大腸瘜肉都是惡性的。大部份瘜肉的初期屬於良性,但隨著時間才會變大,並發生癌變。大腸瘜肉的形成原因目前仍然未知,大腸壁細胞可以受多種行為、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,一般而言,50歲以上人士患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的風險較其他年齡層高。
大腸瘜肉的症狀包括大便有黏液或血、便便出現紅色條紋或呈黑色、持續無故便祕或腹瀉超過一星期、腹部疼痛、因缺鐵性貧血感到疲勞和呼吸困難等,但由於症狀容易令人混淆為其他的疾病,因此,最好讓醫生透過簡單的腹部檢查和探肛檢查初步排除病因,而大腸瘜肉的類型無法透過表面症狀區分,需要透過大腸鏡檢查的化驗結果判斷。
在香港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下,一般年滿50歲的大眾應每年或隔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,50歲以下的則應該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大腸鏡檢查。然而,要真正預防大腸瘜肉,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關鍵,尤其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可有助腸道蠕動,更可降低大腸瘜肉發生,故此,筆者建議從此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定期的檢查才是上策。